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题和出路何在?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方式?
11月10日,第三届城市治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论坛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承办。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作学术致辞。他指出,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很多指标明显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创。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将趋于集约化、智能化、低碳化,必将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城市高质量发展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城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同时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只有通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韩保江教授作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题和出路”的演讲。他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数字化、智能化滋生的“新现代化病”,以及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等难题。面对这些难题,要着力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筹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破解“卡脖子”问题;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以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认为,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城市建设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全球城市建设不在于率先实现现代化,而是要注重特色打造;特别是在城市形态与功能、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活品质、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教授认为,中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虽然面临着很多难题,但中国产业升级的趋势总体还是成功的。在中国未来产业结构重构中,上海应该利用中国多元化区域差异和长三角的龙头地位继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