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系统  教师  经纪  参数    蒸汽 

【热点素材】2023年12月精选时评——十大热点话题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dh99988.xhstdz.com/mobile/quote/70075.html

【热点素材】2023年12月精选时评——十大热点话题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2023年12月精选时评,包含十大热点话题(“龘”字火出圈别把功利主义同人文学科划等号王志珍院士是真正“大写的人”、凡人善举动人心、人才就是未来、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年度热词里的“人工智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早餐奶奶”毛师花、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时评1:“龘”字火出圈

“龘”字火出圈: 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张宝静

近日,2024年春晚主题、主标识正式官宣。其中,以“龘”字为题眼,登上热搜。“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含义为昂扬而热烈。“龘”字所蕴含的寓意,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而且符合公众的审美情趣,二者的融合更能凸显“龙行龘龘,欣欣家国”这一主题。

首先,“龘”字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字义,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情感寄托。“龙行龘龘”成为刷屏热词,离不开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其实,有些生僻字和常用字并无高下之别,只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有些字的使用频率降低成了冷僻字,有些字的使用频率高就成了常用字,人们也往往比较容易忽视那些冷僻字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然而,火上春晚的“龘”字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价值并没有被人们疏忽,反倒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激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龘”字的出圈,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播,也是一次文化的创新。它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了生僻字,也激发了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龘”字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的碰撞感。它的笔画繁复,结构复杂,体现了古代汉字的独特魅力。而现代的印刷技术又将这种字形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得这个字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汉字本身就是最美的符号,天生就是Logo”,这次“龘”字的出圈,正是设计者顾永江的初衷,他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深刻理解和赞美。既传播了文字知识,又融合了时代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创新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龘”字所蕴含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所需要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感到焦虑和迷茫。而“龘”字所蕴含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却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正面的力量和鼓励。它让人们看到,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同时,它也会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也让我们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同时,也寄寓在新的一年,更加昂扬向上,更加奋发有为,更加欣欣家国。

针对“龘”字走红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够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应该注重创新方式,寻找如何用新的方式来表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正如“龘”字的走红让我们看到,只要用创新的方式和现代审美相结合,传统文化就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红网 2023年12月8日)

时评2:别把功利主义同人文学科划等号

文科就是“舔”?别把功利主义同人文学科划等号
梁宇飞
继炮轰新闻专业之后,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对文科专业又有了新解读。近日,在一场直播连麦中,有家长表示孩子数学能考140分,但却不想学理科。张雪峰回复称,“所有的文科专业都叫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儿,就是‘舔’”。(12月8日 澎湃新闻)
一石激起千层浪,张雪峰将文科归结为“舔”,认为文科无用的论调很快遭到了一些网友的质疑。如果我们只从极端功利化的角度审视人文社科类专业,如果我们只看到文科专业所谓的内卷化与就业难,而对人文社科进行污名化,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的概括,那么在消解文科底蕴与内涵的同时也打击了一个社会的内在支撑与尊严。
难道文科就是“舔”吗?这种描述恐怕未必恰当。从古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不是“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心不是“舔”;“意寄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定信仰不是“舔”。如果单纯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文科,那么何来坚贞不屈、慨然赴难的文人风骨?何来居安思危、忠言进谏的如镜直臣?何来史笔如铁、不畏权贵的著史传统?倘若人文学科及其从业者都像网红所说的那样唯利是图,一味讨好谄媚,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她的人民,就丢掉了她在历史长河之中留存下来的弥足珍贵的东西,最终沦为一具只晓得追求利益与物质享受,却没有思想灵魂与挺拔脊梁的行尸走肉。
但实际上,与这位考研名师眼中文科的“百无一用”相反,文科恰恰是当代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飞速跃升,旧有的观念被不断解构,人类的精神文明面临着工业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这也就意味着社会需要新的理论创造去为人类提供精神养料。人非工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立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情感。正如当今我们强调“倡导数字化时代下的人文关怀”,人类的自身价值与贡献并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金钱符号或者某种指标,因为这样的后果就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风气的扭曲和异化,这是任谁都难以承受的。
文科意义之重大,就在于它可以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和思想导向。文科中有记忆,有思辨,有诗意,功利不是它的全部,也不该用功利概况它的全部。将文科矮化,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学科尊严和社会认可,更丧失了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灵魂。如果一个社会缺失掉它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如果一个时代没有一个切实的发展航向和思想指南,那么只会让大众陷入迷茫之中。
作为公众人物和意见领袖,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也应当慎重考量。要知道,“有些话在公众场合说起来的确很极端”。这些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其拥趸和社会公众产生巨大影响。即便从个人角度来讲,自身可以“功利”一些,但不能藐视和矮化他人的理想。张口闭口“现实就是如此”,那么何谓“现实”?文科从业者、学习者接触的“现实”和网红口中资料里的“现实”究竟是不是同一个“现实”?
在谈到金融专业女生时,让她们要“豁得出去”,在谈到学习新闻学时,要让家长“拿棍子将孩子打晕”,这种迎合大众焦虑的极端功利化论调才是真正的谄媚。事实上,我们希望公众人物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去协助相关部门和群众营造一个职业平等、互相尊重、和谐友爱、包容互惠的社会氛围,而非一味为了流量选择“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段时间以来,“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古语有云,“文”以载道,以“文”明道。文科并非庸俗之学科,实乃思想之学科。帕斯卡尔曾经在《思想录》一书中说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文科的作用更多是立时代之潮头,应人民之关切,发思想之先声。如果简单地将人文学科与功利主义划上等号,也就浅化了文科的学科内涵,削弱了其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要使文科的作用真正被大众所理解,除了使它的轮廓清晰之外,也需要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社会舆论更加理性,更加包容,更加成熟。
(红网 2023年12月10日)

时评3:王志珍院士是真正“大写的人”
“出了洋相”的女院士是真正“大写的人”

段官敬

诗人艾青在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果要问,我们为何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答案是那些矢志报国、不计得失、奋不顾身、甘于奉献的“大写的人”。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登台演讲,因为脚上那双已经老化的鞋不停掉落碎屑,她自嘲“出了洋相”。这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无数网友,让人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纯粹质朴的作风操守、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以及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
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因“大写的人”挺起精神脊梁。有人说,我们并不是生在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在和平的国度。一个国家为何能够和谐稳定、繁荣昌盛,正在于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强盛,能够保护好万家灯火、守护国泰民安。国家的综合实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飞跃与发达,离不开伟大的科学家们孜孜奉献、探索追寻,永攀科技高峰、创新科技成果,让华夏大地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望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可谓惨痛,中国科学家们以其崇高信仰、舍己精神、奉献情怀,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注入全新动力。
家国情怀是“大写的人”的灵魂坐标。在中国科学家眼里,“中国人”是一张融入血液的名片,是比生命还珍贵的称号与荣誉。钱学森、黄旭华、邓稼先、华罗庚、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为托举民族复兴燃烧自己,他们无不是矢志报国、忠贞为民、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典范与榜样,照亮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之路。试问,这样无私无我、孜孜以求、为国为民的“大写的人”,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泪目不止。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大写的人”往往是“低调的人”,中国科学家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们崇高的信念、远大的追求;他们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淡泊名利、超然物外。“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天问探火、北斗指路等等,那些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彪炳千古的伟大创造、撼天动地的伟大奇迹,背后都是这样一群甘于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中国科学家,他们有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品格风骨,他们有着“坐十年板凳、创百年伟业”的精神意志,怎能不让人敬佩敬畏、感动不已。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科学家身上承载着光荣的使命和伟大的事业,他们是中国人精神脊梁的力量支撑,他们是中国人爱党爱国的精神写照,他们是中国人勤劳智慧、勇敢拼搏、锐意进取、敢于斗争的品格标识。我们坚信,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大写的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们的征途一定会璀璨光明。
(红网 2023年12月11日)

时评4:凡人善举动人心

凡人善举,最为动人
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道德模范评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发掘和褒奖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中事迹突出的先进典型,有利于以榜样力量感召越来越多的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凡人善举,最为动人。捐款千万资助贫困学子的“钢铁院士”崔崑,生活节俭却将毕生积蓄捐献公益事业的女空降兵马旭,诠释着克己奉公的人生价值;三闯火海的李道洲,踏入冰湖救人的拉齐尼·巴依卡,展现着舍己为人的人间大义……细数历届全国道德模范,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道德真谛,以凡人善举筑起精神高地。这些“平凡英雄”,把嘉言懿行融入日常生活,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道德模范来自人民群众,也感动着人民群众。道德模范由大众推荐评选而来,是可歌可泣的时代楷模,也是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先后获得“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的肖玉玲在采访中说,自己一直将“老阿姨”龚全珍(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视为指路明灯和学习榜样,18岁时和她一起去北京领奖,再次被她的精神力量深深感染。一颗颗小石子投入湖面,必将激起一片片涟漪。道德模范的事迹充满感召力,具有滋润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励更多人起而行之,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见贤思齐、挺膺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让美德的“种子”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抽穗拔节,以善意善举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必将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激荡起更加奋进昂扬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12日 有删改)

时评5:人才就是未来

人才就是未来
黄津晓虎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踏上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拥有人才,方能成就未来。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必然依靠人才兴国。辽宁沈阳举办2023大学校长论坛,搭配系列招聘会,为2万余名青年人才和7000多家用人单位搭建平台互相奔赴,为东北全面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持。在海南三亚,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乘着招才引智的政策“东风”,专心致志攻克我国种业的“卡脖子”难题,以种质资源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书写着“人才就是未来”的农业篇章。
培育人才,方能引领未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要充分把握人才工作规律、切实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人才工作,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推出“雄才十六条”,大力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引进培育“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
依靠人才,方能决胜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汹涌而来,应对大变局、引领新浪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创造新伟业,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质量人才队伍。近年来,海南为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奋力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在“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全省已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拥有14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65万人。
泱泱大国,济济多士。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汇聚形成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民网 2023年12月16日)

时评6: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
李月娥
穿汉服、化唐妆,在古典舞乐中体味东方审美;行飞花令、遇非遗巧匠,在研学游中探寻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国潮”备受年轻人追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融合意识,才能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挖掘古诗词魅力,把其中的家国情怀与奋进新征程相结合,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成就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渠道的《唐宫夜宴》等系列节目,实现了口碑和流量的双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学古不泥古”。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上。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创造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当代路径。浙江杭州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云展览”“慢直播”等开放活动,让市民感受良渚文化;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互动节目“盛唐密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璀璨的盛唐文化;国家博物馆的金步摇玻璃杯、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冰激凌等文创产品热卖,让原本只可远观的文物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实践证明,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能更有生命力。
技术赋能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人们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甘肃敦煌莫高窟用现代数字科技修复、还原敦煌壁画,用现代艺术形态来演绎石窟中独特的造型元素,使之重获新生;在陕西西安碑林区,数字文旅基地的数字展厅以3D可视化技术为载体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借助交互式游戏形式,让千年文物触手可及;故宫博物院推出“云游故宫”平台,综合运用全景漫游、专家讲坛、高精度文物赏析交互等多种形式,方便用户全方位欣赏和领略故宫之美……科技力量不仅为文物“活起来”保驾护航,也为其“火起来”赋能,让文化传承有了新的路径。
把握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我们就能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18日)

时评7:年度词里的“人工智能”

年度热词里的“人工智能”
光明网评论员
2023年临近尾声,许多年度词汇已经诞生。综合媒体报道看,韦氏词典、柯林斯词典、牛津词典等都评选出了年度热词,今年大火的“人工智能”几乎在各大平台都占据一席之地。
纽约的《柯林斯英语词典》近日宣布,“人工智能(AI)”当选今年年度单词;一年一度的、由商务印书馆主办的“汉语盘点”活动日前正式选出2023前五位字词,“智”入围年度国内字、“Chat GPT”入围年度国际词;《咬文嚼字》编辑部在沪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人工智能大模型”入选。扫描一遍,各大评选的评价几乎抽象出了普通人面对人工智能的共同思考面向。
人工智能短时间释放的巨大影响力体现在各大榜单的解读中。《咬文嚼字》解读称,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相继问世,其中“Chat GPT”和“文心一言”等已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一财经》的年度热词解读中,“AI”是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称“它既可以应用到传媒、咨询、广告、游戏等内容型行业,也可以嵌入到医疗、金融、制造、能源等技术性行业,能够加速各个领域的创新,人工智能不仅是当代科学技术中最为活跃且充满想象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其他技术加速发展的巨大力量。”
人工智能既是科技革命、是新兴产业,也是伦理挑战、是哲学隐喻,带来了深度伪造技术、强化了后真相时代的特征,热词评选者同样表达了这一忧虑。英国《剑桥词典》评出了年度单词——“hallucinate(产生幻觉)”,其传统释义是“似乎看到、听到、感觉到或闻到不存在的东西,通常是因为健康原因或因为服用药物”,但现在词典给它新增了一个释义,即“人工智能产生的虚假信息”。美国《韦氏英语词典》近日公布2023年年度词汇“Authentic”,意思是真正的、真实的、确凿的,可靠的等等。词典编辑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深度伪造技术被滥用,2023年爆发了“真实性危机”,人们在质疑“真实”与否的同时,也更意识到其重要性。
给人工智能程序、算法下达的指令“prompt”(提示词),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的候选词之一。它被形象地称作“咒语”或“咏唱”,其质量的优劣,决定了人工智能输出品质的优劣,因而这个词包含了一种“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这个关系正是今天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层忧虑所在,商务印书馆年度字词的解说中这样形容“Chat GPT”:人类启动了人工智能,却结束不了人工智能;人类创造了Chat GPT,却又时刻战战兢兢于被Chat GPT所控制。“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一块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这个中世纪的神学诘问,在21世纪,“哐当”一声,重新砸向人类自身。
当然从语言角度看,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单一词汇,而是一个语言丛,带来了一系列技术语言的日常化。2023年因为人工智能而在普罗大众中普及的词汇太多了,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等等等。人工智能革命不仅开启了新赛道,更改变了所有赛道的玩法,包括日常语言的使用。沉淀为一句话——新技术带来了新语言。
(光明网 2023年12月18日)

时评8: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伟力和制度威力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抗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又一次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灾情就是命令。“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闻令而动,一齐上阵。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甘肃、青海两省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亿元。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出动144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灾区救援。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组织临近甘肃省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尽快赴灾区支援。
各方救援力量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在危急关头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折射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携手开展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受灾地区解燃眉之急,为受灾群众点燃了希望之灯。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能不断凝聚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地震发生后,蓝天救援队、方舟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星夜驰援冒寒抢险,各慈善机构、企业等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全社会把关注目光投向震区,把救援物资和温情关怀传递到震区群众那里,所有爱心与善行汇聚起来就是战胜灾难的强大洪流。
与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抗震救灾既需要打好生命救援战,同时也要打好后勤保障战。受灾地区面向社会接收捐赠的公告显示,目前灾区急缺棉帐篷、棉被、棉衣、棉鞋、活动板房、电热毯、折叠床、火炉、药品等物资。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伟力和制度威力,克服一切困难,调动一切力量,尽快组织调拨抢险救援物资和生活医疗急需品,才能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天灾无情人有情,风雨多经志弥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惧艰险、不畏苦难的英雄气概,自古就有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奋斗精神。这种熔铸进我们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正是战胜地震、冰雪、暴雨等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灾难不能让我们屈服,我们也终将战胜灾难。
(人民网 2023年12月20日)

时评9:“早餐奶奶”毛师花
“早餐奶奶”去世,总有一些名字不该被遗忘
王端端
12月18日,90岁的“早餐奶奶”毛师花与世长辞。这位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摆早餐摊的老人,坚持5角钱早餐,27年如一日。在黄坛口乡长大的孩子,大多吃过她亲手制作的早餐,都亲切地唤她为“早餐奶奶”。“早餐奶奶”去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引发无数网友的感动与怀念。(12月24日 《钱江晚报》)
近几年物价飞涨,毛师花老人却始终没有涨价,反而在用自己的养老金补贴早餐摊的亏损。对此,她解释道:“很多人说我傻,我不傻,只是不靠这个生活。这些孩子家在山区,他们父母不好赚钱,我想让他们吃饱点,所以不涨价。”毛师花老人的行为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影响着越来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老人的家人和亲友正筹备建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以她的名字命名,让“早餐奶奶”的大爱得以继承和发扬。
“早餐奶奶”有着无私的道德境界。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流行,许多人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将人与社会的关系物质化,只是把社会当作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一个人如果奉行着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止步于自私自利的功利境界,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个人能力,成为所谓的社会精英,却也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之相反,毛师花老人将爱心传递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诠释了善良和无私的意义。一杯豆浆,一个蛋饼,她尽己所能地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我要做下去,做到九十岁,做到不能做为止!”毛师花老人已然践行了这一承诺。正是这样的无私品质,构建起社会的温暖底色。
“早餐奶奶”有着朴素的家国情怀。在生前的采访中,毛师花老人告诉记者:“我想让他们吃饱点吃好点,那些学生会建设国家。”毛师花老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新鲜可口的早餐,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成长,为国家未来的发展筑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善举,更展现出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数九寒冬,“早餐奶奶”的身形已经远去,但她带来的温暖仍在绵延。从蹬三轮为三百多个孩子铺就求学之路的白方礼,到用退休金补贴卖5角钱早餐的毛师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本色,用信仰与坚持照亮了世界的一角,让我们看到和相信人性的光辉。他们的事迹或许没有多么惊心动魄,却如涓涓细流般,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的一生有两次死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被人遗忘。媒体承担着构建社会资讯框架的责任,应当帮助受众唤醒与加固一些不应被遗忘的记忆。当媒体一遍一遍地提起这些“感动中国”的“小人物”时,既是为了让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铭记,也是为了这份感动一直流传下去。总有一些名字不该被遗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向“早餐奶奶”毛师花致敬!

(红网 2023年12月25日)

时评10: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

世界拥抱“中国年”,写下人类命运与共文化注脚

段官敬

中国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地时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获得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阖家欢乐、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日子。“中国年”上升为“世界年”,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折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春节作为中国人精神记忆与基因血脉的底蕴凝结,寄托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和崇高价值的向往与憧憬。如今,春节已走向世界,从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到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再到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贺词,春节的“朋友圈”越来越扩大,春节的“节目单”越来越多样,照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文化因互鉴而多彩,文明因交流而繁荣。世界拥抱“中国年”,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文明“大合唱”,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化动力,唱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曲,凝心聚力、携手并肩开创人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年”上升为“世界年”,标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指引全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光明前途。

春节,寓意新的开始、新的生机,饱含人们对万象更新的期盼。在国与国相互依存、人与人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拥抱春节、“中国年”变为“世界年”,何尝不是在期待与拥抱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未来。从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走来,“中国年”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彰显中华文明的深沉魅力与深远影响力,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写下重要一页。

(大江网 2023年12月26日)

— THE END —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出于分享学习和同行交流,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若因无意中冒犯了原创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本文地址:http://dh99988.xhstdz.com/quote/70075.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dh99988.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