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场,一部部国产电影列队出阵,先后接受观众与市场的检验。其中,既有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作品,也有影评和市场表现明显乖离的争议之作,原本备受期待、上映后意外“翻车”的作品也有几部。这里涉及的问题是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花钱买赞。(8月2日《中国青年报》)
当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之一。每年,无数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然而,这些作品背后的营销手段和宣传方式,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一些电影的过度营销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这不仅可能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也可能成为毁掉电影的“千古罪人”。
电影营销是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通过多种方式对电影进行宣传和推广,旨在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有一批电影引发的争议格外激烈,它们的关键词是“营销”。起初确实是效果明显,在票房上成为“一匹奔跑的黑马”,而观众兴高采烈而来,却是垂头丧气而去,发誓“再也不看某某公司的电影了”。有的电影不重视作品的质量,一门心思把营销放在第一位,花钱找人写影评,花钱找人写点评,找文化水军制造热度和话题。这些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提高了电影的曝光度,但长期来看,却对电影本身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评论区是一派“叫好的繁荣景象”,只不过是最终让人“看了再也不想再看”,某些所谓的“影片”变成了“影骗”,获得了一时半刻的利益,可是却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成为了一幕幕海市蜃楼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