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与“关公”
核心提示:应吴先生之邀,为泉州通淮关帝庙写篇文字,本不敢应接,因从事关帝庙及关公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时间很短,谈不到什么成果。后又考
应吴先生之邀,为泉州通淮关帝庙写篇文字,本不敢应接,因从事关帝庙及关公文化的保护研究工作时间很短,谈不到什么成果。后又考虑到解州关帝祖庙在所有关庙中的位置和地位,与泉州通淮关帝庙的关系,吴先生及何璇英女士与我等的关系,从支持工作的角度出发,权作抛砖引玉,就工作体会交流点滴。
从事关帝庙工作时间虽然不长,却有幸参加了多处关庙举办的活动,有洛阳关林的,有福建东山的,有江苏土山的等等,也有幸参观了国内和海外的多处关庙,更有幸接待、接触了多处关庙的工作人员和各地的关帝信徒。言谈交流之中,大家除了对关帝的敬仰、崇拜之情外,对社会上,尤其是历史研究者关于关公的一些非美评说,忿然不平。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关键是要把“关羽”和“关公”及之后的“关王”、“关帝”、“关圣”区别对待。
“关羽”是历史上的真人,只因历史资料的局限,造成后人对其真实的面目知之不全,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关羽”的资料是后人凭传说所撰记。历史学家认可的是《三国志》,而对社会和民众影响巨大的是《三国演义》。《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再借鉴戏曲、说书等方面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文学作品。虽然两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社会民众又有多少人能读到、读懂《三国志》?因此说,《三国演义》的形成本身,就是对“关羽”到“关公”的升华。这种升华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升华、民众升华。争论由此产生,误会由此发生。褒“关羽”者,引用《三国演义》,而贬“关羽”者则引用的是《三国志》。难怪各执一词,争辨不休。
“关王”、“关帝”、“关圣”,则是由“关公”升华而来。早在唐朝时,做为“军神”和“战神”,关公就被列入了国家祀典;宋时,“关公”成了“关王”;元时,沿用了宋时的封称;明时,“关王”又成了“关帝”;清时,“关帝”复加为“关圣”。由此,不难看出执政者对关羽的逐步升华。
佛教、道教、儒教各自为了弘扬己教,取得信徒的认可,又对关羽的升华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关羽”不仅在执政者和民众阶层取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尊崇,也在三大教派中,分别以“神”的身份出现。这是三个教派对关公的升华。
在此升华历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概念。“关公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精神”由此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关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形象了,而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我们民族的形象大使。因为“关公信仰”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地域,在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文化。
因此说,“关羽”是人,“关公”是神。而在人们心目中,神是公正无私的,神是没有过错的。造神过程中,既是人们精神信仰方面的追求,当然也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国是一个多神国,神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一步一步升华的“关公”却是仅有的一个“万能神”。造神与宗教活动密不可分,纵观“关公”“万能神”的形成,应该说,植根于儒教,升华与佛教,鼎盛于道教,“关公”也由此生成为仅有的一个“三教通神”。
个别人所谓尊重历史,对关公评三说四,那么,升华的过程也是历史,不可一面重视,一面放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羽”是人,不是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过错?而“关公”是圣贤,是神,怎么可能有过错?
英雄关羽!
本文地址:http://dh99988.xhstdz.com/news/393.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dh99988.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