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
2024-11-11 01:48

来源:《新闻爱好者》

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

【摘要】不断发生的网络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新闻生产不再是新闻传播机构一方的事情,而是一种敞开的公众可以参与其中的集体协作。新闻反转现象是多种传播渠道互动作用之下的结果,在不同的视角表现出不同之表征。新闻反转现象凸显一些区别于传统传播机理的传播机制的变迁:展现的是一种“对话”的新闻和“过程”的真实,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传播权利的结构变迁、群体参与的话语转向和再现新闻真实的机制变迁。面对不断升温的新闻反转现象,既需要政府创设新的机制来规范网络舆论,也需要媒体强化职业操守,尊重新闻事实,还需要受众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坚守社会道德底线,通过净化和改善网络舆论的生态环境,让网络舆论场充满正能量、好声音,促进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新闻反转现象;传播机制变迁;网络舆论治理

新闻反转概念普遍进入大众视野,要得益于2013年新华网发表的《盘点2013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文。随后每年都有网站对所谓的反转新闻进行盘点,并以新闻发布的形式推出,如2014年依然是新华网发布的《2014年那些让你大跌眼镜的新闻“反转剧”》,人民网推出的《2015十大新闻反转剧,剧情不要太跌宕》。纵观这些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的盘点性文章,其在一般意义上让反转新闻备受关注,甚至对“反转新闻”一词的普及起到了推进作用,然而各网站的评价标准不一,甚至有的网站选出的所谓“十大反转新闻”也不甚相同。这给新闻反转概念的厘定带来了困难。新闻反转可以说是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传播技术发展之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一种传播现象,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传播景观”,这无不透出作为反讽心态下的一种无奈。可以说,新闻反转现象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一种特有的现象。以此为出发点,笔者分析新闻反转现象及其传播机理,以期给新闻反转现象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闻反转现象不同视角下的表征

新闻反转,是指在互联网传播场域中,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出现一次或多次显著变化甚至出现反向变化的现象。具体指一条新闻开始在网上传播时,传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受众往往未经理性分析而把舆论的矛头指向当事某一方;当随着事件信息越来越多地公布于网上,真相逐渐得到证实,公众发现新披露的信息与此前的有关报道出入甚大时,公众带着情绪化的舆论立即指向当事的另一方。新闻反转是一个事实真实呈现的过程,往往有舆论参与其中并随之反转,舆论的反转又反过来影响新闻动态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舆论议题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网民讨论往往会超出原问题的范围,而不断变异与扩散,遂带来舆论场域秩序的混乱。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是新闻反转现象的重要特征。所以说,“反转新闻既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媒体和受众选择性认知、建构和传播的产物”[1],是在多种传播渠道互动作用之下的结果。从而在不同视角审视之下其亦表现出不同之表征。

(一)移动数据之下的新闻反转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不仅让信息传递即时、迅速,而且令公众参与到信息的生产过程,这提高了事件信息的不可控性,加大了热点新闻的反转概率。移动互联网使人人成为麦克风,人人成为信源,如此广泛的信源,使新闻的初始报道是一个事实,而后续报道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事实,信息传播迅速而参与人广泛,从而带来一个新闻真实的不断呈现过程。正是从这个角度上,大部分研究者将新闻反转视为移动数据之下的一个过程性新闻现象,即将新闻反转定性为“事实反转”,其中,舆论反转只是事实反转的结果。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事实不断被发掘,真相不断显露,是一个真相不断呈现的过程。

(二)舆论监督异化之下的新闻反转

自媒体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的空前繁荣。有人说当下是一个“移动时刻”,即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点,某人拿出一个移动设备,在当时情境中即时获得他想要的东西。自然,移动时刻重新定义了每一种客户关系。信息传播不再受权力控制,碎片化、带有某种标签的信息便具有了强大的张力,进而使信息传递的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在舆论场域中发酵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当初次传播的信息激活了社会情绪,引发广泛关注,信息进一步被发掘,真相逐步显露,使新闻发生反转。如“罗一笑事件”随着信息的更多呈现,公众的舆论逐步反转。在这个事件中,舆论几经反转,从公众最初的不明真相的同情到受到质疑后的愤怒;从声讨罗尔的诈骗行为到认为孩子是无辜的等,可以发现,公众对该事件的态度已经是情感战胜理智,是公众自我角色代入后的评判,这时公众舆论已经走向非理性,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受,表现出了一种监督异化之下的失序。

(三)议程设置之下的新闻反转

伯纳德·科恩曾经指出,“在多数场合,媒介也许不能控制人们去想什么,但在引导人们怎么想时却惊人的奏效”[2],并开创性地提出“议程设置”这一概念,旨在表明在公共设置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恩理论在传统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单一主体背景下,得到了广泛验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赋予了网民自我设置议题的权利,使新闻报道不再是传统传播之下记者媒体的专有权利,公民个人、网络大V、草根记者等通过创建自己的新闻不断为社会设置议程、添加新的议程。呈现于网络中的较大的信息源无形中对公众议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反观新闻反转事件,很多都带着策划的特征。这类事件所占比例超过60%。

二、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变迁:作为“对话”的新闻和作为“过程”的真实

舆论网络场域中的新闻反转现象,实际上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真实的再现过程,是新闻真实不断被纠正的过程。网络技术对公众的赋权,改变了传统传播权利的不平衡关系,使公众作为传播主体进入新闻产生过程,使传播权利的结构发生变迁,在多元信息交织与汇集之下,在网络舆论的冲撞与博弈之中,新闻不断反转,最终再现新闻真实。这实际上展现的是一种“对话”的新闻和“过程”的真实,而在这个过程中,从传播学角度审视,呈现出了一些区别于传统传播机理的传播机制变迁。

(一)传播权利的结构变迁

一是公众占据新闻传播权利的一端是“对话”新闻产生的前提。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公众作为传播者的身份,让公众实际拥有了表达权的可能。但在传统传播时代,表达自由的实现借助传统媒体这个强大的垄断化程度比较高的媒介来实现,其被剥夺和限制的可能性随时存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技术的实现,普通公众即可建立个人网站、即时发表个人思想看法、即时接收和传递信息,让媒介从被动变成主动。公众从信息单向接收者摇身一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公众参与信息的制造,从而开启了新闻传播的对话模式。话语权包括“社会上谁有权利说话和谁说的话能够传播出去”[3]两个方面。拥有了话语权,从而拥有了对信息的传播、质疑、验证的能力,也同时把信息传播主体各方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传播主体地位的平等并由此衍生了新闻“对话”的产生。当公民媒介话语权实现转移后,信息的权威以及发布信息媒体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也即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利被不断削减,信息在网络中自由流淌,在可能非理性的公众之间流淌,给了反转新闻巨大的生存空间。

二是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让信息传递趋向多元。在网络传播语境下,连入网络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新闻传播就从传统传播时代的组织化、单向性、半封闭化的生产结构向可参与式的新闻生产转变,公众有了直接接入议题的条件和掌握舆情走向的能力,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公众与专业新闻生产者对话的过程。一条信息的发出或一部作品的发表不是一次传播行为的结束,而是开始。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一条新闻自产生便被公众解读,从元信息到公众的评论及解读,信息中间附加了诸多参与者的价值判断。反转新闻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就是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结果。

三是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汇集交织的新闻信息为“对话”新闻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当下的新闻生态呈现出这样的一幅图景: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社会性媒体共生共长态势。这种融合趋势,既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权威性,因为每一条绳索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这些汇集、交织在一起的绳索正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4]专业媒体保持着既往的对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原则,社会性媒体则内容芜杂,而公民自媒体新闻则充斥着其自身的价值偏好,这些不同特征的信息都展示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于是新闻在多重回音壁环境中形成和生长,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作用下,新闻反转在所难免。

(二)再现新闻真实的机制变迁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也是人们公认的新闻传播的一条普遍真理。伴随新闻传播从专业行为向对话过程的转变,新闻真实或对真相的追寻作为新闻生产的终极目标,越来越从静态结果向动态过程转变。马克思于1843年提出的“报刊的有机运动”便是对报刊报道新闻的过程理论。“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马克思“报刊有机运动”理论表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新闻真实的追求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事件的发展也是动态的,媒介需要不断完善报道,跟进信息,最终完成事实的呈现。网络媒体的兴起,公众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之中,使受众有机会和条件与媒体共同完成这场“有机运动”。这个过程更多地融入了传播者的自身素质、社会情境以及技术发展等因素而变得不时偏离正常轨道,反转新闻便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可能情境。从新闻真实的内容方面看,新媒体的发展,公众广泛参与传播,信息多元化发展,改变了这一传统的传播定式,受众处于接受的地位,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的多元化带来的事实源更加丰富和广大,使新闻真实从静态的结果走向了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

一是对新闻事实(事实性真实)的本源探寻中新闻事实源的扩大。事实源是鲜活的、变动的,在传统传播格局下,新闻真实过程主要是受众在接受真实的地位,新闻的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带来的,是事实源的更丰富和扩大。人人、事事都可能成为信源,并伴随着参与议题的公众的增多和个体在网络中的话语表达的个体性和开放性,使信源也处于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二是再现真实——过程性真实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哲学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也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并在发展变化之中,新闻的采制就是新闻事实的重现过程。实现新闻真实,首先是新闻报道的真实,面对传播者众多,再现报道的真实。

三是有限度的真实——过程链条的拉长。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突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进一步加快,加上碎片化阅读方式导致新闻以碎片化、细节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事件的真相最终呈现将经历更长的舆情链条,近年来众多舆情反转的传播案情就呈现了这一规律。真实并不是事件全貌的真实,报道经常会以某个角度某个细节呈现事件的真实。

(三)群体参与的话语转向

互联网语境下,舆论的产生与运行,往往是因为参与主体结构的变化,而越来越从谨慎理性的讨论变为群体的话语狂欢,因为热点的节奏与事实真相的节奏在互联网环境中是不一致的,加上自媒体和网络平台受众话语权的释放,事件一出来受众马上就会仓促判断,迫切归因归咎,舆情在群体的心理暗示下和话语狂欢在迅速发酵,转而瞬间翻转,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两种传播心理:

一是群体的刻板印象。网络群体在最初接触到来自媒介的信息刺激后,会本能地借助脑海中固有的信念给舆论当事双方贴个标签,在信息未经核实,真相尚未完全披露之前,网络群体借助刻板成见产生以偏概全和带来歧视的立场和观点。

二是群体的心理暗示。一个社会热点事件从产生到在舆论场的围观发酵,网络群体往往身处一个信息幻想的象征空间,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网络媒体的过度依赖与信任,使得他们极易受到非权威信源的暗示,沉溺于未经核实的信息表象下猛烈地发表全体意见,急切地为事件定性和站队,造成片面舆论现象。而瞬间形成的意见气候,又会致使其他个体不自觉地把外来的态度和情感内在化,从而加入自以为很正常很安全的舆论狂欢。

三、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新形势下要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不断发生的网络新闻反转现象是新闻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面对不断升温的新闻反转现象,既需要政府创设新的机制来规范网络舆论,也需要媒体强化职业操守,尊重新闻事实,还需要受众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一)增强新闻媒体的受众信任度

一是坚持事实核查、客观报道传播。新闻反转现象频发的源头在媒体行业,媒体对待新闻的态度决定了网络舆论的走势。在互联网的信息大潮中,大部分受众首先还是选择信任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权威媒体。当反转新闻发生时,官方主流媒体理应尽快核查事实,还原真相,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官方主流媒体的回应速度决定了事件影响程度。真实与时效均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主流媒体只有严谨、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做到及时修正、正确引导网络过激言论,才能有效防止新闻事件被多次反转、受众反复被愚弄,减少恶劣影响。

二是规范报道文本、严格发稿流程。出现新闻反转有时并不是因为其掌握的信息不全,而是为了发布独家新闻,博得观众的眼球,赚取点击率,但虚假新闻会让受众对其产生“污点记忆”,负面影响很大。所以,新闻媒体应严格管理信息源,不能为吸引受众眼球去抢头条而刻意渲染报道,更不要不经调查就“匆忙发声”。对待触及社会敏感的新闻话题,新闻媒体更要恪守真实、客观、平衡等专业主义原则,以高度正义感和新闻专业素养及时介入、科学引导,发挥社会稳定器的职能。

三是严控“标题党”,切勿用煽情式报道。网络自媒体时代是“随手拍、瞬时传”的人人是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媒体不能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思想,故意以夸张标题博取眼球,更不能跟风热炒,急功近利。新闻媒体要不断提高编辑专业素质,实现客观撰稿,以规范发稿审核流程来强化媒体责任,以提升新闻素养来达到新闻传播的态度端正,报道的内容真实客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去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二)提高受众对网络反转新闻的识别度

一是提升培育公众新闻素养。在网络舆论时代,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舆论的走向。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是防止新闻反转现象频发的重要途径。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敢于揭示新闻信息真相不仅仅是媒体人的专业精神,更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个体受众应普遍遵守的基本信条。只有个体受众提升了新闻报道辨别能力,才能使他们面对新闻事件时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面对舆论呈现一边倒趋势时能够理性思考、客观对待,做到不随意跟帖顶帖、不盲目附和。

二是引导受众传播正能量,号召网络社会理性发声。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新闻信息的解释者和传播者,成熟理性的受众应避免极端情绪裹挟,营造出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大V”在草根网民中影响作用很大,“香港女婴疑被内地人拐走”等事件中,不乏社会名流、网络“大V”助推舆论激化。所以,培育“大V”的素养,提高其“失言”成本,引导其负责任地发声,做社会正能量传播的表率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营造网络舆论的健康氛围。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舆论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用好环境培育受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受众新闻舆论的识别能力。培育草根网民“等待事实”“追寻事实”的精神,放弃道德制高点,抛弃评头论足的冲动和情绪,谨慎质疑网络消息,要秉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不能让主观臆想劫持事实真相。

(三)加大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大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监管。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自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很可能为追求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时效性而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应强化媒体责任,加强新闻信息质量审查,建立不良信息处置系统,促使媒体对社会热点事件作报道时深入调查,建立对事实真实与全面性的把关责任追究制度。要求传播媒介对信息的报道要遵循真实、客观、审慎的态度,走出“市场策划运作新闻”的误区,减少主观“故意”失实的发生,守住信息来源真实、信息发布客观的新闻工作的底线,积极树立媒体行业整体公众形象,防范新闻反转现象的发生。

二是加大网络舆论环境监管注重加强对受众的监管。对受众来说,自媒体时代开创了普通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权利,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更应该保持理性思维,提升自身的传播素养。从近几年的新闻反转事件中,都能见到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视频传播的初期,网络舆论针对视频中打人男子进行批评;随后行车记录仪曝光,显示了女司机的多次恶意别车行为,舆论反转,网民搜索和发掘了当事人的隐私信息;随着当事人的道歉和解释,网民开始反思此前的侵犯隐私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等。全媒体时代是全民参与的时代,公众同样应该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升新闻道德素养,以理性的心态参与传播过程。

三是加大网络舆论环境监管还要求政府及时发声、有所作为。政府部门作为最具权威性的信源,应该积极回应热点舆情事件,甚至介入事件调查,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用事实真相引导网民理性发声,以此训练和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这也是减少新闻反转现象的途径之一。新媒体环境的新闻真实是一个公众共同参与、开放性回话和事实不断滚动、被增补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互联网新闻生产中,对新闻真实的追求要保持开放、动态和持续的理念,专业的新闻生产者与理性的成熟的公众要以共同持续、开放的对话方式完成对新闻真实的追寻。因此,对这样一个健康舆论环境的追求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5BZZ010)阶段性成果;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FZZ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

[2]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郭镇之,邓理峰.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3).

[3]申自霞.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33.

[4]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9.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网络舆论场域中新闻反转现象的传播学反思】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dh99988.xhstdz.com/quote/76047.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dh99988.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